当前位置: 首页 > 爱情散文 > 正文

西昆印记

来源: 常识文学汇 时间:2021-07-03

 

北有山东曲阜,南有福建西昆”,不说远在山东的曲阜,就连着方圆之内的西昆也是几次过而不入,一直是个憾事,在一个雨后的清晨,朋友诚邀,便欣然前往。

西昆,因村东有三座山岗形象似狮,得名狮崐,后曾更为西坑。据《西昆孔氏家谱》记载,孔子第六十四世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二人为躲避战乱,从山东辗转迁居福鼎西昆,发展成当地望族。村中现有孔、张、陶、兰、雷等22姓,但仍以孔姓为主,是闽东典型的宗族型聚居村落,号称“江南孔裔*一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初见西昆,颇有孟浩然笔下故人庄的味道。绿树婆娑,青山环抱,晏溪淙淙,西昆犹如一朵莲花盛开在巨大的丛山峻岭之中,确是个“山环水抱,负阴抱阳”的风水胜境!

 

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村庄更显清丽淡雅,开阔空旷,极目远望无半点尘埃浸染;白墙灰瓦,仿古马头墙,仿古木窗,幕墙彩绘清新复古,给你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民居处处,安于一隅,村人谦和不显冷傲,安然不显孤僻;鹅卵石铺就的小道,阡陌纵横的田间地里,行走其中,山风抚脸,在绿树、青山、村舍的顾盼中,偏生起“心远地自偏”的心境。

西昆有着浓厚的历史色彩,这里保留着清朝时期别具匠心的古代建筑,村中有宗祠,古树、古厝,古墓,古井等,经受千百年风雨洗礼依然向人们展示了孔氏家族辉煌的文化魅力。那圆融的围墙,高耸的门楣,斑驳的牌匾还有依稀可辨的楹联字画,即使是山间地头的残碑断墙,都深深烙上了孔家的胎记,一扇扇古老的木门后面深藏着的是厚重的家族记忆和几百年的故事传奇。

乾隆年间,西昆就建有4座孔氏古宅,“孔氏家庙”便是其中很重要的建筑,据说,这孔氏祠堂的风格和山东曲阜的家庙是一样的。天底下能享受“天子”规格的家庙,恐怕只有孔氏家族有这等荣耀了。

“孔氏家庙”,始建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祠堂前方对着三座小山,左象公狮,右象母狮,中间一小狮,所谓“三狮朝一祠”了。火焰式的门楼,御赐的红色旗杆,象鼻檐角,精美绝伦的龙头横梁无不彰显着“天纵之圣”的尊贵;跨进大门,仰首便看见一块乾隆钦赐的"至圣裔"金字牌匾,厅内还有“文魁”、“兹益恭”等牌匾。孔子塑像就端坐在孔庙正厅中,长须及胸,手持竹简,眼神谦仁,接受着后人的景仰。每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孔氏族人都要在家庙中举行祭孔大典仪式,还有“圣人殡”等古老习俗也延续至今。这座家庙有着宗教般的庄严,它融入了孔氏族人几百年的乡愁和悲欢。只可惜的是,家庙里的金匾已不是真迹,厅堂内柱子上的古老楹联也早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那个破四旧年代的标语,回想两千多年前孔子无奈自比“丧家之犬”,不知圣人有灵又当如何自嘲。

 

如果说孔氏家庙是孔氏千年脉络的延续,那孔氏总厅则是承载了一个家族的兴衰的心路历程。孔氏总厅门楼上“紫气东来”刻字尚在,古厝的格局未变,但残缺的门墙和空落落的大堂满是失落的痕迹,那精致的隔扇门窗已是昨日黄花,庭院寂寞萋萋,不知还能撑过几度风雨。

“桑麻绣错,甲弟云连,户晓弦歌,恍听鲁堂之丝竹。俗敦礼让,犹瞻阙里,衣冠彬彬乎邬鲁之遗风”,这是《西昆孔氏族谱》里对孔氏后裔迁入西昆后的描述,看到今日之古厝在烟尘中香消玉殒,先人也只能空留一声叹息了。想来世间万物似乎都躲不过岁月的洗礼!“天下*一家”的孔氏家族曾是如此,何况我等布衣之族。

令人惊诧的是,在一片濯濯之境地,院里一株莲花却是开得甚好。一阵轻雨飘下,微风轻轻吹动淡粉色的叶子,沾着雨珠的花房,亭亭净植,妙洁自在。莲,虽置身淤泥之地,却清者自清于污浊之中,恰似这朵连花,无惧环境的无奈,纵是孤芳自赏也守住内心,洁身自处,努力绽放与结果,花果同具,迎着盛夏傲然绽放于万花之上,孔氏先祖正是有此莲花般的至情至性和自省于人的睿智,方能成为“万世师表”,人间典范!

 

看着那朵莲花,我似乎找到了孔氏家族千年不绝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回首历史,曾出现过多少的显赫家族,那些帝王将相、王公大臣,权倾一世,何等尊贵无比,但是随着朝代更替,早已湮没于滚滚红尘,只有孔氏家族,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依然世受封爵,享尽贵族特权。孔子以他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一个家族绵延不绝的荣幸,他的儒家思想更是深深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化作了整个民族的基因。

西昆的古厝于无声处诉说着孔氏的历史,“走必循墙”、“世笃二南”等院门上的楹联字画则处处闪耀着孔子的生活哲学和中庸思想,每每读此都能琢磨出一二为人处世之道,在不显山不露水间,让你寻找到生活的智慧和本真的内心。

在西昆,孔氏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建孔庙、办学堂,继承祖宗传统。为传家立世,孔家世代提倡“崇儒重道,好礼尚德,读书明理,出孝入悌,克己奉公”的家风。早年,西昆的孔氏先祖创办了福鼎很早的儒家书院,分别是孔兴圭创办的大成书院和孔广敷创办的建平书院,广收四邻八乡的童子,传承儒家风范。孔氏第六十六代孙孔毓晖还在建平村里辟出一方水田,名曰“书灯田”,收入专供老师和学生的书籍和灯油用。一方水田,两座书院,“旗杆里”这个“乡环福地”先后三代陆续走出了五位历史文化名人,是享誉闽浙的秀才村。

如今,“旗杆里”还留有一方水田,至于是不是当年的“书灯田”已经不重要了,古代的书院也已经消失在尘世的长河中了,但“童蒙养正”、“治学重教”的祖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德成传统文化学校”的创办也正好接通了那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学文脉。

学校致力于家庭教育、五伦教育,进而传播仁爱和孝道的思想,根据孩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诸如《了凡四训》、《弟子规》、《女儿经》、《增广贤文》等有针对性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做人的本分”,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在教育对象上坚持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也接收一些“问题学生”,教他们学习礼节规范,修心养性,如今的德成学院已成为闽东特色教育的典范。很让人钦佩的是这里的老师,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学爱好者,当中有企业高管和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在这里义务教学,分文不取,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儒家学说的仁爱思想。

暑假来临,学校开办“孝亲尊师”为主题的夏令营又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放下一切俗务,带着孩子来学校同修国学。在四脚朝天的忙活中给自己一点静心的时间,陪伴孩子的同时也把清静心修出来,而后欢喜地生活工作,这不愧为一种境界!

 

站立“德成传统文化学校”的操场上,三楼教学楼上“明德、博学、笃行、志成”八个红色大字和“三境堂”格外显眼。学问有“知、行、得”三境,人生也有“三境”,所谓“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童世界纯洁无瑕,耳濡目染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处事原则,未来的他们面对世事的无常和刻薄,便能坦然面对,懂得珍惜一切。

记得《了凡四训》有言:“大抵很上治心,当下清静”,心为根本,凡事能从本心而出,没有有丝毫的做作与扭捏,到那时,人才能真正的自在圆满。

知非之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钟情于山水,却总是观水叹息,看山感慨,心有羁绊,挂碍重重;留恋于城市的高贵奢华,却又羡慕乡村的低调简单,颠倒梦想,也就失去了自由和快乐。徜徉在西昆,感受它的谦谦儒风,陶醉于它的恬静秀美,冥冥之中似是找到了心的皈依,顿觉神清气爽,心神旷达,忽然有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冲动和期盼。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岁月沧桑了古村的容颜,但儒家风骨尚存。回望西昆,那株已经六百岁的红豆杉依然繁密虬劲,气宇轩昂,它直插云霄,犹如那位圣人,居高明之处达观远方,微笑着迎接着你的到来,但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作者简介:陈雪兰,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哈尔滨市治疗癫痫到那家好
河北哪家治疗癫痫好
郑州哪家医院治疗癫痫

热门栏目